学院于4月20日和5月11日,在302会议室开展了赴香港中文大学培训交流汇报微课堂,微课堂由潘海燕老师、刘小山老师和罗皓老师主讲,与学院教职工一起分享其培训的心得体会。
在微课堂上,潘海燕老师围绕介绍香港中文大学的发展历史结合其先进的办学教学理念及个人学习体会展开论述。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于1963年10月10日,是香港第二所大学,亦是受政府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并可颁授学位的高等教育院校之一,起初由新亚书院(1949年成立)、崇基学院(1951年成立)、及联合书院(1956年成立)组成,2012年扩充至九个书院,是香港唯一仿效牛津剑桥实行书院联邦制并进行中英双语教学的大学。潘老师介绍说,赴学一周的培训内容围绕七个方面专题展开:香港中文大学的教务管理的发展以及本科专业的建设,继续教育进修,大学教育现代化,学生事务管理,现代大学教学法,产学研之间的合作,通识教育等。通过培训,对香港中文大学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有了一定理解和感悟,对提升教师的角色转变意识,激励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业务素质都有积极的影响。
潘海燕老师进行学习交流
刘小山老师围绕通识教育谈了她的心得体会,她对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感受很深,认为高校在传承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意识到全能型人才的培养,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通过学习,介绍了香港中文大学在发展通识教育上面,探索了一段时间后,发展了一个系统的体系,从课程的设置到推广,无一不体现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此,结合学院实际,作为医学院校,在传授学生医学知识,技术的同时,还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医德,而学生的医德,往往需要通知教育的参与。
刘小山老师进行学习交流
罗皓老师分享了她所学习的“现代大学教学法”。她介绍了所了解的成效为本的教学新理念,即教师的课程设计思维应由过去“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转变为“学生学什么→怎样教→教什么”,围绕学生应该学什么来设计课程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而教学质量鉴定可以以课程设计整体为主进行问卷设计对新生、毕业生、毕业一年和毕业五年的学生进行调查,以获取课程评价数据,为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提供基础依据。罗皓老师通过学习还介绍了现代化科技在未来的大学教学中逐渐成为主体,未来的大学课堂将会成为以翻转课堂为主的授课模式,即以学生课后自学为主,课堂上不再是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教师的作用在于课堂上解决关键问题。
罗皓老师进行学习交流
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的汇报微课堂活动在公共卫生学院已逐步形成制度,有效地促进了新知识、新理念在更广泛的学院老师中的及时传播,增强了外出培训学习的实效性。
图文/田育进潘海燕刘小山罗皓